史志人物
蔡衣渠,岳池县齐福镇人。1918年10月出生,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8年4月转为中共党员。1948年2月,岳池区委与武胜特支合并,成立上川东第七工委和第八工委,蔡衣渠任第八工委书记,负责岳池县部分乡镇和武胜县党的工作。7月25日,蔡衣渠与蒋可然、罗永晔、罗禺乔在新场刘观光家研究起义计划时,被新场乡公所扣留审查,后经营救全部脱险。脱险后蔡衣渠转移到岳池回龙乡。9月2日,他带部分起义队员在回龙乡三元寨山下与转战至此的第三、四支队会合。会合队伍经过整编,蔡衣渠任政治部主任。三元寨突围后,他因伤离队,转移到重庆,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
杜泳樵(1934—2007),岳池县大石乡人,当代著名画家。
1956年杜泳樵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,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美术协会会员。20世纪50年代,水彩作品曾在省青年美术展上获二等奖,版画作品在全国青年美展上获三等奖,版画《溪畔》被前苏联博物馆收藏;1980年,油画作品被拍摄成电影专题片广为发行,油画《千秋岁月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;20世纪90年代,水彩作品《静物》获“中国首届水彩艺术展”银奖: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。出版有《杜泳樵油画集》、《杜泳樵画集》。
柴云振(1926—2018),原名柴云正,岳池县大佛乡(现罗渡镇)人,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1年3月,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,并入朝作战。1951年6月4日,在朴达峰阻击战中,由45师师警卫连补充入3营8连7班任班长,英勇杀敌,创建奇功。1952年,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发布第一号命令,授予柴云振“一级战斗英雄”光荣称号,记特等功一次。他身负重伤辗转回国治疗,经包头市后方医院治疗康复后作为伤残军人复员还乡,与原部队失去了联系。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39155部队多方寻找,于1984年在四川岳池县找到。1985年10月,柴云振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到朝鲜,受到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两次接见,并获得朝鲜颁发的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”。2021年6月29日,中共中央授予柴云振同志“七一勋章”。
周西卜(1907—1994),原名周基钊,岳池县裕民镇人,教育学专家。他1928年考入公立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,改名周西卜。1930年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,毕业后在广安、万县、雅安等地中学任教。1942年回岳池创办“私立尚用中学”,任董事长兼首任校长。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东北大学教授。1944年10月赴美国旧金山斯丹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学习。留美期间,他一边读书,一边在华文报馆当翻译,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,于1948年底学成回国,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、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外文系代理主任。他学识渊博,治学严谨,精通英语、俄语,对普通心理学、心理学史、外国心理学各流派都有较深的研究。解放后历任西南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、西南师范学院首届校务委员会委员、代理总务长、教育系名誉主任、教授等职。
刘旷,原名刘德麒,笔名牛耕,1920年生,著名版画艺术家。1954年创作木刻《嘉陵江畔》,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展;创作的木刻画《乌鞘岭上》被收入《新中国木刻选》。1957年创作版画《找水源》,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美术作品展,后收入《十年中国版画集》。1959年创作版画《长城内外》,被选作《红旗》杂志封面画,并参加第四届国际画展。1960年赴苏联访问,并创作《访苏画集》。1991年,刘旷获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。
吴雪(1914—2006),原名吴开元,岳池县普安镇(现为裕民镇)接官亭村人,中国近代著名艺术家、编剧。吴雪从小受家乡川剧“泰洪班”的影响,非常爱好戏剧艺术,在艺人的指导下,演出了川剧《打渔杀家》,初露才华。1933年开始从事戏剧工作。1938年元旦,由吴雪牵头成立的“四川旅外剧队”在重庆演出阳翰笙的《塞上风云》,引起轰动。由吴雪编导与他人合演的方言剧《抓壮丁》便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剧目。1939年,吴雪赴延安,1940年5月担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。1943年,四川方言话剧《抓壮丁》在延安扬家岭为中央领导演出,获得成功。在此期间,他导演了《土地还家》《送公粮》《白毛女》等戏剧,受到一致好评。新中国成立后,吴雪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,全国剧协副主席、文化部副部长等职。他是党的八大代表,第五、六、七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陈伯村(1909-1992),原名石国柱,岳池县石垭镇人,建国初中央东北局领导。1932年陈伯村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秘书、共青团上海市闸北区委书记、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。曾4次被捕入狱,经党营救出狱后,1937年赴延安,历任陕北公学党总支委员、陕北公学关中分校政治部组织科长、中央党务委员会秘书、中央组织部干事、中央纪委秘书。1945年赴东北工作,历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组织部、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干部科长,中央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安东地委副书记、勃利地委书记,合江省委民运部长、组织部长、省委副书记等职。在东北,他带领群众进行减租、减息、土地改革、发展生产、支援前线,为建设和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。1954年受“高饶事件”株连被降职降级。1979年调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。1983年退居第二线,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。晚年主持了《辽沈决战》全卷100余万字的编辑工作。
陈佳贵(1944.10~2013.02.02),男,汉族,四川省岳池县人,中国共产党党员,著名经济学家,博士学位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第十届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,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成员、副院长。陈佳贵在企业管理、产业经济、宏观经济、区域经济等多个研究领域都有建树,独立和合作出版著作20余部、发表论文300多篇,总字数400余万字。2013年2月2日,陈佳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,享年69岁。
罗玉君(1907—1987),原名罗正淑,岳池县乔家镇人,文学翻译家。1926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,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1933年12月回国,历任山东大学、成都华西大学、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。解放后,罗玉君曾任四川省文联委员、南京市文联委员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195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。1951—1964年,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,她是享有盛誉的法国文学翻译家。其主要译著有司汤达的小说《红与黑》、莫泊桑的小说《我们的心》,法国浪漫主义女作家乔治桑的《安吉堡的磨工》《祖母的故事》《比克多尔堡》《说话的橡树》等多部小说。1980—1983年翻译出版了大仲马的小说《红屋骑士》、乔汉桑的小说《印典娜》、雨果的小说《海上劳工》3部长篇著作。1986年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时,罗玉君当选为理事。
上一页 1 2 下一页